时间:2024-11-09 19:37:23 出处:休闲阅读(143)
汉源花椒 罗光德 摄
晏场高台 罗光德 摄
雅安位于川滇藏的民间交通要塞,是艺术熠熠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过渡地带,奇葩j9也是生辉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有着浓厚的民间历史文化底蕴,更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熠熠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9月6日,奇葩我市评选出了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辉评选出的民间10项有着浓郁雅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历史的艺术熠熠河流中,散发出耀眼的奇葩光芒。本报分两期介绍。生辉 蒙山黄芽传统制作技艺 扬子江中水,民间蒙山顶山茶,艺术熠熠蒙顶山的奇葩茶早已名扬天下。我国六大茶类中,黄茶产品极少,黄芽是典型的黄茶产品。 黄芽具有极高的香气、滋味、芽型等品质,经特殊的闷黄发酵后,色泽黄亮,彰显出“皇家气派”。蒙顶山黄芽的传统制作工艺凝聚了自唐代以来数十代蒙顶山茶人的心血和智慧,其选料为蒙顶山茶区清明前嫩芽,j9杀青时凭着炒茶师傅控制锅温,捧、撒、翻、抓等手工翻炒,两次包黄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自动氧化,形成了黄茶嫩黄的色泽。再经过师傅的复炒使茶香味达到最佳。最后用竹篾烘笼,铺白布垫底,燃青杠炭烘焙最终形成外形扁平光滑,色泽微黄,甜香浓郁,汤色嫩黄明亮的黄芽。这也使蒙顶山黄芽成为中国黄茶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蒙顶山黄芽作为蒙顶山茶的代表名茶,传承和保护,并使之发扬光大,有助于打造“蒙顶山茶”区域品牌,振兴川茶。黄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其传统制作技艺弘扬了国饮,展示了中国高端茶叶的形象。 汉源花椒传统制作技艺 吃川菜的人几乎都知道在雅安南部汉源出产一种香味浓郁的花椒,是川菜不可或缺的调料。 汉源县位于大渡河中游,居横断山脉东缘,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气候独特,海拔高度从550米到4000多米,主要是冲积土、紫色土、黄棕土,年平均气温,日照数,降水量,空气质量都非常适合花椒的生长。从唐代起至民国,汉源花椒就作为皇室贡品而被称为贡椒,体现的就是汉源花椒作为贡品的珍贵。 汉源花椒不仅历史悠久,还具有多种功能,作为医用药用,具有顺风理气、止痛祛寒、开胃健脾等功效;作为作料增添菜肴风味;经过现代人的加工还可以作为艺术品。其制作工艺极具地方特色,汉源清溪、建黎乡的花椒被采摘后,经过人工露、晒、收、储等几道工序。每一步工艺都非常重要,容不得一丝马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使花椒的色泽、香味、效果受到影响。 以麻辣为代表的川菜,除了辣这一特点外,最具四川特色就是麻了。麻婆豆腐、麻辣火锅、椒麻鸡,四川的美味离不了麻,也离不了汉源花椒。经过传统制作技艺炮制的汉源花椒香味浓郁,让川菜在四大菜系中更加独特。 民间竹号传统制作技艺 在荥经你会看到一种长约一米的竹号,发出“呜嘟嘟”的声音,这就是非常有荥经地方特色的荥经竹号。 荥经县志载:荥经民间乐器主要有竹号等。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首擒孟获在荥经,竹号起到军事联络作用,有人推测竹号是模仿藏族(彝族)的大铜号演变而成;在民间普遍用竹号助阵丰收庆典,祈求风调雨顺,祝愿五谷丰登,福兴旺,还常常在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作为娱乐。 “呜嘟嘟,呜嘟嘟”。圆润、高亢、悠扬悦耳,穿透力极强,独特的原生态音色犹如天籁,因此在荥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也会用上这个可以随身携带的乐器。小伙子常常一口气吹上24个“呜嘟嘟”,站在这边山头悦耳的声音飘过山林传到那边山头的意中人耳中,竹号也因此得了“过山号”之名。 荥经慈竹多,田边地头随手砍一根便可制作一支竹号,现在的竹号经过改良加上口哨演奏成吹唱式音调。简单的制作,独特的音色,浓郁的地方特色,使荥经竹号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向前发展。 雅州龙虎榜·祭药王 每年农历4月28日,雅安都会举行“雅州龙虎榜·祭药王”,以武术养生、生药业(梗子帮)药铺、医生(咀片帮)等各界人士在药王庙(龙虎榜)祭祀大养生家、气功家、医药家孙思邈的民俗祭祀会。 这一活动要持续三天,各路人士在龙虎榜演武艺、亮功夫、教养生、讲医药、祭药王、摆药王酒,在龙虎榜下仁义为先、展示民俗歌舞的典雅。不仅雅安本地人参加,还吸引了乐山、康定、西昌等外地的人来雅,赶会之时热闹非凡。 俗语“雅无三日晴”,号称雨城的雅安,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药物的生长,是川滇藏药商集散之地,也是古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运进藏区的茶叶,藏区外出的藏药都云集雅安,商旅众多,自设治以来,就有祭祀药王,练武走镖,武医结合的习俗,龙虎榜产生于龙虎院,形成了在药王会期进行“龙虎榜”的武功、养生医药的活动。 “龙虎榜”下仁义为先,未习打先修德,仁善之心,忠义之性,传承民族传统美德。而以武术养生又传承了雅安地方民俗文化以武术养生的宗旨,养生、保身两不误。另外,它还传承了雅安古时的一种摔跤子的运动,不同于摔跤,摔跤子之前要先比赛磨盘腿,最少是左右20个,才进行摔跤子技术较量,勾、绊、抱、摔等。自有“龙虎榜”以来,雅安地方的武林各门派及养生之士、医药界人士团结一心,弘扬地方特色的传统武术、养生、医药文化,使民俗文化融入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服务。 雨城晏场高台 到晏场看戏,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在舞台上展现,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相传古时候有位姓晏的老妪在晏场这个地方设店经商,后来晏场便成集镇而得名,从此商贾云集此地。 清朝乾隆年间,变“花灯戏”为“川剧”以来,川剧在晏场这块土地上扎根,形成了人人爱戏、看戏、懂戏的风俗。晏场也是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许多商人在此经商营业,素有“雅安第二场”之称。从那时起晏场主宫的内外两个戏台上,每5年就会唱48本大戏,每两年就要唱24本大戏,把杂耍从地方戏搬上了舞台表演。 古时商家们要做生意不能饱眼福看戏,主持人就想法用平台抬着游街表演,看戏的人多,主持人就巧妙地在平台上安装上高高的铁架,让饰演者立于架上表演,这样远远就能看到,以满足商家的要求。自明朝嘉靖年间,台戏就这样开始盛行,从此台会长盛不衰,晏场高台会也由此而出名。 晏场高台,台架约1.5米,实木优质材料做成,下底中心钻半孔,孔之间大小与实木刚好匹配,四方紧围。用钢筋搭支架,钢筋一般为2米至3米,根据剧情需要将其弯曲,有的有多道弯曲,有固定的护胸保险圈,有脚踏处。道具依剧情的不同而使用,有刀、矛、蚊帚、马鞭等。服装也根据剧情需要而变换,先将衣裤套在铁桩上,待人上去后再穿上衣服,上桩前饰者要先画好脸谱。 晏场高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四川西部的典型舞台可移动的一种艺术,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舞台制作过程独特,以戏剧人物造型为主进行展示,观赏性、娱乐性融为一体,展示了晏场的地方特色文化。 实习记者 张敏 高菲菲
上一篇: “隐形笔”现身校园 老师家长担忧
下一篇: 今年会是冷冬吗?前三季度降水量偏多 影响几何?听国家气候中心分析